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求是网
《红旗文稿》2020/19 作者: 刘 洋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的旨在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开放过程中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举措。
一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两大循环不是有内无外、有外无内,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立足国内大循环、面向国际大循环,才能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才能在维护我国经济安全、降低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的基础上,真正把握本土企业的生存状况与发展前景,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更好地联通促进。
只有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好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和主题,才能在着力打通国内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发挥我国超大市场的规模优势与盘活内需潜力;才能切实将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因此,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挖掘消费潜力,提高国内经济供给质量、打通国内经济循环“经络”,使全球经济更加依赖中国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内部循环能力的显著提升,促进更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二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补齐国内产业体系发展短板、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然而,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愈发难以应对要素成本持续攀升的压力,更无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面临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国内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壁垒不仅提高了国际要素流动的成本,也直接加剧了国际贸易与全球市场的萎缩。而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严重阻断了各国对外贸易投资和要素流通渠道,内部条件的实质改变与外部环境的明显恶化,使单纯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旧模式愈发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国内不同区域间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衔接不畅,特别是内陆地区产业链同沿海地区产业链的松散链接,使沿海地区在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体系的同时,却难以带动内陆地区产业链的深度介入,从而形成全球产业链在我国沿海地区紧密深入融合、在我国内陆地区松散浅层链接的循环格局,最终导致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开放及收益不平衡下的区域经济不平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破解我国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经济体量、工业基础、产业链和消费市场等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具备经济内循环的“硬核”基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条件成熟、正当其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利用后发优势参与国际大循环、快速推动本土工业化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经验,近些年数字经济、物流行业和“互联网+”平台模式等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又从生产供给层面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与此同时,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为我国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的日益强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民生保障与改善成效显著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系列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有7个年份超过100%,消费自2014年起取代投资连续6年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我国在201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同时,服务消费已占国内居民消费的“半壁江山”。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服务性消费逐渐取代商品性消费的主导地位,几乎是居民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增长态势迅猛,占比提升正追赶欧美国家,直接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持续趋势。此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目前不到1%,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由2006年65.2%的近年峰值持续下降至2019年的不到33%。种种迹象均已清晰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促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的国内大循环积极转变。
三
供给体系不能有效适配和满足国内需求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循环面临的主要问题,供给侧是国民经济循环难以有效畅通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和最大推动力,通过着力提升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供给能力,不断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需求。同时,要抓住扩大消费这一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主要方面,挖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的国内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围绕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各个“经络”,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共同发力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瓶颈,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格局。
一是在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基础上,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重大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问题展开科研攻关,强化共性技术和前瞻技术的研究基础与能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公立机构在基础领域的创新孵化作用,有效发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应用领域技术创新、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方面的主体作用。着力改善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环境与融资渠道,切实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覆盖官、产、学、研的产业创新网络与全社会协同创新攻关的体制机制,以创新网络链接修补产业链,弥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链接缺失,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是立足于我国产业布局存在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充分挖掘产业结构区域间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积极培育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迁移和延伸的能力,推动区域间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协调链接,构建并拓展基于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外部市场风险的我国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战略纵深网。建立健全确保区域间政策协调和协同开放的各项体制机制,为建立在区域间产业互补和供应互补等生产分工与经济联系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为内陆和不发达地区依托借助国内大循环参与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持。
抓住扩大消费这一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主要方面,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着力构建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探索构建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涵盖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建设,释放我国庞大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同时,通过稳就业、转移支付等政策“组合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夯实扩大消费的前提基础。此外,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致力于把“蛋糕”做好,以产品的升级换代、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国内市场对正在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吸引力。
(作者: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打通双循环堵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贺 艳
2020年10月09日08:05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打通双循环堵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大势变化,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对我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大意义。总的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叠加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我们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仍存在不少梗阻。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多管齐下发力,打通这些痛点堵点,是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三大堵点”
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但眼下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还面临着三个突出的堵点,这成为影响双循环畅通运行的重要制约。
一是国民经济循环仍存在一些梗阻。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是经济活动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目前我国在四个环节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顺畅运行。在生产环节,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与需求结构仍不匹配,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产能不足并存,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在流通环节,目前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外物流受阻,物流费用上升,加重了企业原本就高企的成本。在分配和消费环节,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调整的地方,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今年1月至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同比下降8.6%,消费端恢复速度远不及生产端,成为制约经济循环的重要因素。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面临堵滞风险。产业链供应链跨国分工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和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加大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围堵和打压,要求本国在华企业迁回本国和迁出中国。同时,受此次疫情影响,来自欧美的生产和需求都在减少,这些都给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一定影响。
三是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尚不够顺畅。目前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滞后,使得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不利于经济高效循环运行。一方面,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影响了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滞后或缺乏,要素产权不清晰、市场化交易机制不健全,数字孤岛现象较为突出,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
多措并举畅通双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从供需两侧同步发力,用改革的办法打通双循环的痛点堵点,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坚决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形成以“国内大循环”撬动“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是扩大内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要着力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有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着力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营造安全诚信的消费环境。既要千方百计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也要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比如,推广在线教育、互联网诊疗等新服务,探索智慧超市等新零售。
二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加快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要提供精准的支持政策,优先保障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稳定运行;积极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恢复经营、稳定生产,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打造空间上集聚、上下游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要加强巩固传统产业优势,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努力突破各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
三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生产要素流动梗阻,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快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既要发挥我国“世界工厂”的优势,为世界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也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市场机会,成为吸引全球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要通过制度型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话语权,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要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开放平台为重点,推动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战略布局
来源:求是
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表重要论述。
为更好帮助大家学习,笔记君进行了梳理,一起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一)
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5月1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
逐步形成新发展格局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20年5月23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2020年7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
我们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9月17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9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二)
企业家要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
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0年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讲过,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要考虑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我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二,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以来,我多次讲,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对这个客观现象,理论界进行了很多讨论,可以继续深化研究,并提出真知灼见。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当然,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是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要运用好这些改革成果,在抓落地见实效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强斗争本领,拓展政策空间,提升制度张力。
——2020年9月1日下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作用。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要认真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2020年9月9日下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指出
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加快科技创新是关键
第三,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研究设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
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三)
安徽: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第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2020年8月20日,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湖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我们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在湖南考察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