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啊游
  • 信仰
  • 原点
  • 清明
  • 关不上的窗
  • 雨一直下-古筝
  • 你的样子
  • Sofía
  • Suddenly
  • Traveling Light
  • 城南花已开
  • 简单与秋夜
  • 最美的期待
Oo笑容太甜oO/

银行“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王 李交易圈 

近年来,银行各类新兴业务发展迅猛,这些“表表外”业务(银行的表表外业务区别于表外业务,银行的表外业务仍需计提风险准备金,而表表外业务则是完全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业务。表外、表表外业务之所以受到关注,完全是因为银行以此为突破口来规避银监会的监管要求)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做大了银行的资产规模,创造了收益。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各类“表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又有别于传统信贷业务,有其独特的风险特征,如果银行缺少创新性、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表表外”业务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险地雷”,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损失,所以探讨如何加强银行“表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银行业表表外业务规模庞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等影响与冲击,各类金融管制与准入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激烈,银行的利息差不断收窄,在此背景下,银行也在寻求突破,突破传统信贷规模的限制、突破存贷比的限制,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以期做大资产规模,并向规模要效益。正是基于此,银行在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通过不断创新,做大表外规模,以扩张整体资产规模。本文中对于银行“表表外”业务范围包括:银行的各类代销、撮合、理财、发债以及金融资产受益权转让业务中的甲方和假丙方业务,银行通过快速做大“表表外”业务,扩充了资产规模,创造了利润,据有关统计,银行的“表表外”业务规模占到了总资产30%左右,个别银行的“表表外”资产规模占比甚至还要高。“表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做大了银行的资产规模,创造了收益。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各类“表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又有别于传统信贷业务,有其独特的风险特征,如果银行缺少创新性、针对性的风险管理,“表表外”业务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险地雷”,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损失,不得不引起重视,以强化“表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如以M银行为例,截止2014年底,该行各类“表表外”业务存量合计为9500亿元,已逾超其资产规模三分之一。

银行业表表外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表外”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规模”、“数据”、“资金池”、“影子银行”等方面。

总体发展规模不易把控

由于受到存贷比、资本耗费以及授信额度等多条件制约,传统的表内外授信业务的规模可以控制。但对于各类“表表外”业务,不受存贷款、资本占用等实际控制指标的影响,各经营机构因利润指标、考核压力等,纷纷做大“表表外”业务,放大杠杆作用,争取上规模,创收入,但附有兜底责任的“表表外”等各类业务,一旦出现重大突发事件,不得不“表外转表内”时,或者“期限错配”创利模式的规模过度膨胀,在资金来源与资产运用“滚动周转”中,当一方出现问题时,都将对银行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造成巨大影响。

 业务数据统计不完善

“表表外”业务统计还主要依靠手工进行汇总,而且对于数据的分类、分层、分渠道等还不完善,极大地影响了业务管控。万亿计的存量业务数据是通过手工汇总的,还须进一步补充与筛选。由于没有统一的系统支持,虽然经过不同层级的检查与审计,但也不完全排除还有个别“抽屉协议”存在的可能。由于业务数据的手工统计,导致报送数据在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相关管理部门和银行管理层及时、全面、准确的了解相关信息,做出有效管理措施。

资产池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通过快速做大、发展各类“表表外”业务,形成了不同的“行内行”资金池,如投资银行的“保腾池”、金融市场的资金池、私人银行的资产池;资产管理的“理财池”,每个“资产池”都有近千亿或超千亿的规模,虽然银行会从资产负债比列管理的角度,对于各类资金池给予总体额度控制,但如何高效、合规地运作资产池已成为各业务条线和风险管理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

另外各资产池的具体资金来源与运用,由各单位负责,通过“期限错配”模式创利,平时尚无完善的流动性备付准备,若出现极端情况,可能会引发流动性紧张与操作风险。

存在多通道授信套利

各类“表表外”业务,有不同的审批通道,分行或事业部从市场、客户角度,在叙做业务时,可以在投行、私行、理财及金融市场等多条授信通道之间,根据项目性质选择最容易通过的授信通道,施行通道套利,而且资产的运用方多为受到宏观调控、产能过剩以及贷款资质不充分的企业或项目,最终风险始终存在。同时,多通道式的审批,对于客户的识别、客户总体额度的控制、公司客户与其法人代表授信联动的额度控制都提出较高要求。

 影子银行的信用放大风险

传统的表内外业务,可以通过人民银行贷款卡查询到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整体授信情况及状态,但是对于各类“表表外”业务却查询不到,只能依靠客户自我报告或通过网络信息查询,既不全面又不准确,若客户不仅在银行通过“表表外”业务进行“套信”,而且还在其他金融机构“套信”,就会出现外部监管、银行系统均不能有效应对的“影子银行”信用扩张,放大整体银行业的信用风险,进而威胁到银行表内外业务的安全。

另外,各类“表表外”业务所对应的基础资产,尚存在未进行“五级”分类式管理以及评级不标准、不充分的情况,也对各类新兴业务的风险管控产生一定影响。

 声誉风险的外溢与转化

个别“表表外”业务,例如撮合以及代销业务,从业务实质以及设计初衷上看,银行在其中并不承担信用风险,而主要面临声誉风险。但是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经营机构或经办人员往往由于经营利润指标考核的压力、利益驱使以及维护银行声誉等多种原因,人为地改变了既定的业务模式,在融资方违约的情况下,通过信贷方式支持融资方还款,业务操作风险转化为了信用风险,扩大了损失范围,进而可能需要银行来承担最终资金损失。

 银行业表表外业务风险的若干建议

  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方面

1.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立超大额“表表外”风险限额标准,从产品、额度、评级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具体强化对基础资产、对银行负有“兜底”责任的“表表外”业务的大额审批控制,促进银行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改善审批授权管理。

2.定期审批“表表外”等各类新兴业务规模,实行“表表外”业务整体规模控制,资产池稳健运用、流动性危机管理有效运行等机制,确保风险与收益相匹配,防止信用风险被不断放大。

加大董事会对于各类“表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与监督,查找银行“表表外”业务发展、管控的薄弱之处,加强提示预警,并督促银行建立风险追责制。

4.强化银行“表表外”业务的董事会风险管理专项报告机制,定期(按季)向董事会报告当期“表表外”业务的发展、风险管控、资产池投向及流动性管理等情况。

银行经营层风险管理方面

1.建立发展与风险、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约束机制,从总量、结构、资本等多维度,对于“表表外”业务的规模发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模区间,控制银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过快放大。对“表表外”业务风险进行定期监测和分类管理,及时识别风险信号并制定应对方案。

2.开发、完善风险系统管理工具,做好业务数据的筛选与挖掘,以利于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防止出现“抽屉协议”。加强风险信息系统对业务管理的支持力度,加快“表表外”业务系统建设和整合工作,尽快实现“表表外”业务与表内以及表外业务的统一平台管理模式。在开展系统建设和整合的过程中,应考虑尽量打破部门银行式的界限,建立一套整合的系统,以加强业务统一管理,保证业务数据的一致性。

3.严把业务准入和评审关,“表表外”业务应切实履行尽职调查职责,将责任人制度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资产的统一审批管理,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与尺度,加强客户的统一授信管理、额度管理以及公私联动管理,杜绝风险转化渠道。

4.加强各类“表表外”业务的操作性管理,做好资产稳健性运用的指导,持续做好资金来源端的流入,做好银行统一的头寸调度与管理,避免各单位各自的“期限错配”引致的流动性紧张局面。

5.加大对各类存量、新增“表表外”业务的检查与内部审计力度,加强对经营机构“表表外”业务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对违规操作行为的问责力度,进一步压缩违规操作的空间,以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

6.尽快完善各类“表表外”业务的操作性制度,避免出现“有业务、无制度”的情况,各经营机构应严格按照总行相关政策开展业务,防范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出现。加强对经营机构的宣讲与培训,加深经营机构对“表表外”风险和合规要求的理解,强化合规意识。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