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啊游
  • 信仰
  • 原点
  • 清明
  • 关不上的窗
  • 雨一直下-古筝
  • 你的样子
  • Sofía
  • Suddenly
  • Traveling Light
  • 城南花已开
  • 简单与秋夜
  • 最美的期待
Oo笑容太甜oO/

用新思想指引新时代舆情信息工作


《大众舆情参考》 作者: 山东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处/于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而舆情信息工作作为我们党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凝聚民心的重要渠道,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标注了我国历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思想领航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如何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指引新时代舆情信息工作意义重大。

  把握新的历史方位

  树立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本质上就是实现强起来的时代,也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在新时代感召下,要有效把握由此带来的舆情走势变化,顺势而为,树立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信心。

  一是网络空间乱象得到有效治理,两个舆论场实现“同频共振”。曾几何时,以公知、网络意见领袖等为首的网络势力,专找社会中的阴暗面进行无限放大,盯着党委政府在应急处置应对中的失误进行鼓噪炒作,不断掀起“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审判”的舆论风暴,甚至操纵网络舆论,恶意抹黑党和政府形象,谁敢说党和政府的好话,就会被群起而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严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相关要求,依法加强网络社会治理,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网络安全法》、全国人大《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及《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等一批规范性文件,构筑了网络空间治理的“四梁八柱”。加大对虚假信息、网络谣言、标题党等网络乱象的专项打击力度,这些举措从制度和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净化了网络舆论生态。特别是以2013年8月国家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为标志,网络“大V”、网络名人随意跨领域评论、不经核实信口开河、肆意制造传播谣言等行为受到法律法规制止约束,薛蛮子、秦火火、立二拆四、边民、作业本、孙海英、任志强等一批曾经“呼风唤雨”的网络意见领袖因违法违规受到惩处,他们干扰舆论走向的优势逐步丧失,舆论趋向理性平和。中央将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议题设置上更加关注百姓视角,找准共同“兴趣点”,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权,在马航MH370航班失踪、南海仲裁案及党的十九大宣传引导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实现了两个舆论场的同频共振,画出了网上网下“同心圆”。

  二是自干五、小粉红群体不断壮大,网上新生势力声音显现。随着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力量!官民之间舆论共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社会治理模式等吸引力、说服力受到严重削弱,“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神话破灭。两相对比之下,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种自豪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国人家国观念和民族自尊心的高涨,推动自干五、小粉红等为代表的正能量群体迅速壮大,勇敢自信地发出向上向好的声音。尤其是在享受改革开放红利,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程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一代,拥有极高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他们以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为荣,对国家发展高度认同、充满信心。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事件引发的爱国情绪表达聚集为起点,到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和反动势力不断挑衅下制造的钓鱼岛风波、反港独台独、南海仲裁案、反萨德部署等事件,激发了自干五、小粉红等群体的爱国热情,他们敢于在网上网下发表爱国言论,倡导理性辩论,不仅通过分享、阅读相关文章来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用留言、发布状态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表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心声。大力揭露反动势力的阴谋伎俩,真心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局面,成为年轻网民的自觉行动,甚至付诸“帝吧出征”等大规模网络社群行动。在同国内反动势力的舆论斗争中,自干五、小粉红群体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积极主动和抹黑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雷锋等先模人物的言行作斗争,进行有理有据的回击,维护了革命领袖、先模人物的光辉形象,让敌对势力瓦解国人历史认同、寄希望于以年轻一代瓦解中国的构想成为泡影。

  三是国内外舆论相互影响,话语权争夺于我更加有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当前,我国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家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强,形成强大吸引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发展弊端积重难返,社会治理失序失灵、问题频出,由此映衬出中国发展模式在同西方发展模式的竞争中优势逐步显现,我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各方重视。受此影响,美欧西方国家不会甘心自己话语权的旁落,必将从各个层面对我国进行攻击抹黑,话语权争夺将更为激烈。可以预见,随着全面开放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不断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外交流交融程度会不断加深,国际话语权将于我更加有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舆论场上国内事件的对外“刺激效应”和国外事件的对内“溢出效应”的联动对话语权的影响也出现了于我有利的变化。如国外事件的对内“溢出效应”方面,大到美国总统大选、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等在国内的高关注度,小到章莹颖失踪案、江歌遇害案等信息倒流向国内,让更多民众看清了“双重标准”掩盖下的西方所谓民主、文明、法治的虚伪。同样,国内事件的对外“刺激效应”也不容小觑,西方舆论不仅关注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等重大事件,小到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亡、北京大兴火灾事故等民生事件也不忘记从中兴风作浪。但在伺机不断攻击质疑抹黑我国社会制度的同时,也开始被我们的发展所折服,不时对新“四大发明”等话题露出肯定赞扬的一面。不过,从总体上讲,如何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掌握话语权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紧扣主要矛盾变化

  明确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重心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多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在互联网平台的催化传播中,舆论传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要把握好舆情信息工作应对主线,增强工作主动性、预见性。而这个主线,就是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同样深刻影响着舆情态势变化。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重大舆情事件发生发酵规律,与新的主要矛盾变化息息相关。

  一是近些年来社会生产不断进步让舆论的仇官仇富情绪趋于缓和。对比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余年来的舆情可以发现:在前期,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在舆情上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民众与腐败官员、商贩与城管、病人与医生、拆迁户与开发商等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沈阳商贩夏俊峰刺死城管案、湖北邓玉娇刺死官员案、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福建南平医患冲突事件等若干典型事件为代表,涉及“表哥”“房姐”及官二代、富二代等元素的舆情事件频发,特别是带有官方色彩的暴力拆迁征地、不文明执法等行为,往往引起民众强烈的质疑对抗情绪,而一旦贴上商贩、病患、农民工、出租车司机、拆迁户等身份标签,无论其行为有无过错,公众质疑的往往是公权力失当滥用。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改革过程中的政策不完善、失范失序导致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贫富差距拉大、官商勾结的公权力滥用等问题,民众不自觉地将掌控丰富社会资源的政府或部分既得利益群体推向对立面,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宣泄口”,从而导致一段时期仇官仇富情绪突出。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日渐充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这些都让舆论的仇官仇富情绪趋于缓和,舆论理性日益增强。

  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民生热点话题舆情频发。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各领域存在的不公平问题逐步得到改善解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等承诺逐步付诸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仇官仇富情绪牵引下的反腐败、干群矛盾、社会公平类话题热度和烈度持续下降,而有关民生热点、公共管理类话题逐步上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忧虑,拥有稳定、富有而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成为民众共同追求。与之相适应,在舆情表现上,近年来以《穹顶之下》热议、马航MH370航班失踪、天津港爆炸事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雷洋事件、魏则西事件、聊城于欢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等为代表的涉及人身安全、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安全、法治公平等跨越物质温饱话题、阶层对立话题的更高层次问题敏感度不断提升,民众强烈的代入感不断推动舆论呈高烈度和高关切度并存的传播态势,背后反映的恰恰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变化,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一矛盾影响下,人民群众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高涨,由此推动未来一段时间内涉及教育、医疗、住房、法治等民生问题事件舆情热度和烈度仍有可能维持在高位。

  三是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决定重大舆情事件仍将持续多发频发态势。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任重道远,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也必然会通过舆情事件反映出来。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农民工、小商贩等社会底层弱势群体依然大量存在,这些发展差距和社会多元群体的存在都决定了舆情不会是平稳坦途,尤其是事关发展更高层次矛盾的民生问题容易形成全面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由此带来的舆论生态变革仍将持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的,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自媒体时代的分众化传播特点,使得各阶层、各群体利益都通过互联网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话语权。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公众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渠道平台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的热情愈加高涨,一些群众更加注重自我主体价值的诉求,维权成为一些舆情事件的首要诉求,且热点舆情事件话题渐趋集中、多发频发的态势将愈加明显。而且,在更注重自我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等激发的从众心理影响下,由网络谣言煽动的线下聚集、环保设施建设引发的“邻避运动”等问题还可能会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短期内舆情烈度较高,需加强事先监测分析和事后舆论引导。

  贯穿群众路线理念

  不忘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初心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报告始终彰显着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这也从根本上决定着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始终贯穿好群众立场、群众路线。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舆情分析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时也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些论述,都为我们做好新时代舆情信息工作指明了本源和方向。舆情的本质是社情民意,是民心向背的直接反映,舆情信息工作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多方面舆论搜集分析,还原社会真实声音,架起党和人民密切沟通联系的桥梁,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无论是征地拆迁、暴力执法、医患冲突等高烈度话题,还是食品安全、教育公平、环境卫生等民生热点话题,背后反映的都是民心民意,是百姓的诉求。失去群众立场,漠视群众疾苦,舆情工作就容易滑向“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深渊,就会片面失真,走向民意的对立面,失去了初心和价值所在。这也是有官员质问记者“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一类闹剧产生的根源。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不忘初心,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增进群众感情,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大力打捞沉默的声音,摸透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积极主动做好精准分析研判,为服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是强化舆情研判问题风险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舆情信息工作的重心,在于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收集分析反映群众对解决社会发展各领域问题的意见建议,确保社会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舆情信息工作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着眼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领域,强化问题意识、风险意识,做好舆情风险分析工作,尤其是及时洞察热点舆情事件中的社情民意、社会思潮走向及政治谣言等潜在的舆论风险。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舆论对价值观、道德观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继老人摔倒扶不扶、路人冷漠症之后,以毕福剑不雅视频、贺卫方公开呼吁司法独立、江歌遇害案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社会道德类热点事件不断挑战公众思想对道德、法律等的认知底线,意识形态风险分析研判的重要性凸显。加上境外反动势力的兴风作浪,不仅香港占中事件、台湾太阳花运动等为代表的“颜色革命”事件不断向我们逼近,军队参与虐童等政治类谣言也不时推波助澜、混淆视听,妄图引发社会动乱。因此,做好新时代舆情信息工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学会用国际视野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自觉将舆情信息工作摆进进行伟大斗争的事业中去。

  三是提高舆情应急处置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阐述中,强调要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有效驾驭舆情风险,提高舆情应急处置能力也应成为题中之义。近年来的天津港爆炸事故、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深圳滑坡事故等一些重大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置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舆情应对有效,往往有利于凝聚社会舆论共识,社会正能量满满;舆情应对失误,往往陷入“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受损。而且随着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与互联网快速发展期的相互叠加,社会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多发频发态势明显,舆情应急处置日益常态化,能否有效做好舆情应急处置工作,越来越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舆情意识淡薄,习惯于“删除封堵”“捂盖子”,把舆情当“敌情”,不愿说、不敢说,往往延误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有的主动放弃话语权,回应不及时、不准确、不对路,促使舆情事件不断发酵升温;还有的面对媒体“本领恐慌”,排斥躲避媒体,把媒体当“霉体”,站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立面。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舆论环境,要从舆情处置的理念、内在规律、科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完善,既要掌握好应急处置的时度效,又要有具体的真功夫,在舆情处置中把握先机、掌握主动,敢于以真诚换取民心,以民意赢取口碑。

暂无评论